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11-11-16

【MIC專欄】美歐電信營運商投入開放式網路 大規模部署尚存在挑戰

futuristic-smart-city-with-5g-global-network-technology
內容

電信基礎建設中的無線接取網路(RAN),朝中心化、虛擬化、解耦等趨勢發展,先是由傳統的D-RAN,演進至C-RAN,增加了電信營運商的部署效率與彈性。近年市場接續再朝vRAN發展,讓電信設備不再受限使用專用硬體,而能夠採用商用現成硬體(COTS),搭配虛擬化RAN軟體。近年備受關注的Open RAN技術,則朝RAN的解耦更進一步,透過開放介面,讓RAN設備中的基頻軟硬體及無線電元件,可來自不同供應商,從而減少依賴單一供應商的產品,並開放更多市場機會給不同廠商。因此Open RAN被寄予降低成本、多樣化供應鏈等市場期待。


另一方面,在美、加、澳、紐、日本、歐洲數國關鍵行動基礎設備朝去中化發展影響下,Open RAN也被期望可做為原華為電信設備的替代方案。例如美國政府於2022年7月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的Open RAN合作協議,便以取代華為在中東地區的市場為目標,期望透過在當地推動Open RAN部署示範,促成中東地區的電信基礎設施去中化。此外,甫通過的《2022年晶片及科學法》所提出的補貼資金之中,有部分由美國國家電信暨資訊管理局提供Open RAN產業總計15億美元補助,金額雖然不高,但也顯示Open RAN在美國國家政策中已扮演一定份量的角色。


歐洲市場方面,華為禁令也帶動多國電信商展開因應動作。如英國為高風險供應商禁令已生效之國家,早於2020年12月31日開始,便禁止國內電信商購買華為5G設備,並要求電信商在2023年12月31日前,將所有華為設備從其網路核心部分中移除。英國亦要求在網路非核心部分(如光纖網路)的華為設備使用率降低到35%以下,並規劃2027年12月底前,於5G網路中移除所有華為設備。其他國家如法國表示華為設備使用執照將僅授權三至八年,且到期不再更新,意即最晚至2028年,該國各電信商將不得再使用華為設備。德國則藉由《通訊系統安全法》,要求未來核心網路設備需通過內政部安全審查,藉此形成排除華為之效果。


然而,並非所有電信商皆選擇熱情擁抱Open RAN技術。以美國電信商來講,除完全以Open RAN部署5G網路的新進業者Dish外,既有業者AT&T、Verizon除研發、測試、參與活動外,至今未進入實際部署階段,T-Mobile更是以旁觀者的角色看待Open RAN,顯示電信業界的熱度跟美國政府的推動力道有一定程度落差。


歐洲方面,目前主要幾家電信商對Open RAN相關測試、部署之投入,多以單一地點小規模部署或實驗室測試居多,少見於不同地點、持續性之規模部署。如德國電信於2021年6月啟動O-RAN TOWN部署後,尚未在其他地點有部署動作;英國Vodafone至目前為止僅於完成首座5G Open RAN基地台的部署;而西班牙Telefónica現階段部署範圍及數量,與其規劃之基地台目標數量亦有段距離。


這樣的落差主要來自於Open RAN在整合上的困難,以及技術尚不夠成熟。


首先在整合上,由於Open RAN訴求RAN解耦後,將不同供應商提供之元件重新加以整合以確保網路能如預期運作,而Open RAN技術強調的多樣化供應鏈願景,卻也造成整合上必須顧及更多不同供應商及效能不一產品,如德國電信便曾表示現階段Open RAN最主要的挑戰分別為「系統整合」及「維運模式」。


整合上的複雜度也造成業者投入成本的增加,反而牴觸原先寄望透過供應鏈多元化促成市場競爭,進而降低電信商採購成本的初衷。如英國電信商BT便認為Open RAN與傳統RAN價格差異不大;且除了整合帶來的成本外,Open RAN中的零組件供應商也相對不夠多元,也無法促成更競爭的供應鏈關係,以降低採購成本。


另在技術成熟度上,T-Mobile曾於2020年便表示不會投資在尚未發展成熟的技術上,且認為相對於Ericsson、Nokia、Samsung等傳統大型供應商,Open RAN網路出問題時將缺乏可負起整體責任之設備業者,進而增加營運商之工作負擔。而英國BT也同樣表示Open RAN現階段在效能方面表現尚不足以大規模採用。


(作者是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 程致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