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已有139個國家或地區宣示淨零排放的承諾,這些國家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8%,占全球GDP的92%,其中我國亦於2023年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因此,依循國際標準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的盤查與減量,已從國家政策目標、國際客戶要求層層影響下來,「減碳」以至「淨零」已為各企業面臨的必要課題
。
從「三個範疇」到「六個類別」 溫室氣體管理更趨嚴謹關於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分類,相較於過去市場所熟知的範疇一到三(Scope1~3),最新版的ISO 14064:2018標準更以六個類別做進一步細分,其中「類別一」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類別二」輸入能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與舊版的範疇一、範疇二相同,範疇三則拆分為:
‧ 「類別三」運輸造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如上下游貨物運輸、員工通勤、商務旅行等;
‧ 「類別四」組織使用產品造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亦即上游的排放,如供應商原物料生產;
‧ 「類別五」使用來自組織的產品造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亦即下游的排放,如產品使用到壽命終止階段,或下游租賃資產等;
‧ 「類別六」其他來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除了排放項目更細緻之外,過去屬於舊版範疇三的項目(Category 3~6)因盤查不易、通常未被要求列入盤查,但新版規範須進行重大性鑑別,倘若鑑別屬重大類別仍須進行盤查。雖說現階段部分溫室氣體盤查報告的預期使用者只要求企業採用舊版ISO標準,但隨著時間推移,改用更嚴格的新版只是時間性的問題,業者遲早都要面對。
供應鏈上下游的溫室氣體排放為大宗 企業應提前布局減量在我國資通訊硬體組裝製造業(EMS)中,若單論台灣地區生產排放、不計入類別三到六的情況下,類別一、二占比分別為6%、93%左右,分別主要透過製程改善(如汰換設備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與能源替代(如購買綠電)來減量,業者多早已進行布局。
然而,根據目前部分有揭露完整溫室氣體排放的業者資訊,類別三到六約占總體溫室氣體排放的90%以上,對於一些少有製造活動的品牌業者更可高達99%。再進一步分析,類別四、五又分別約占整體類別三到六排放的各半,意味著下階段溫室氣體盤查與減量應優先從此著手。
針對類別四,由於涉及上游原物料生產活動,有賴供應商的共同參與,只是通常這些Tier 2業者(相較於EMS屬Tier 1)規模較小,對盤查缺乏方法論、對減量缺乏解方或資源,故如EMS大廠多採取「以大帶小」模式協助供應商參與盤查及設定減量目標,並確實導入符合ISO 50001能源管理標準等。此外,若EMS業者同時有參與產品設計,簡化包材原料等均為可努力的方向。值得留意的是,EMS業者累積自身與協助上游供應商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減量的經驗,亦可形成另一個事業轉型的機會,輔導市場上其他有需求的中小企業。
針對類別五,因主要來自於產品銷售至下游客戶端後、使用上所衍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除了透過精進產品設計降低運作過程間的能耗外,延長產品使用壽命,或提高產品於使用壽命終止後的再利用性,均為應考慮的作法。例如,包括Dell、華碩等品牌大廠均已積極投入筆電的模組化設計,方便維修上的拆卸及小部分零件替換,並評估採用可再生材料,提高可回收再利用的比例。事實上,現階段亦有不少品牌與EMS業者建立產品回收機制,不僅就溫室氣體減量達成ESG中的E(Environmental),也透過產品整新再捐贈給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取得S(Social)的成效。
「淨零排放」能力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面向之一,對我國業者而言,除了是來自於既有國際品牌客戶壓力而不得不面對之外,也應視其為若執行得當,形塑新的競爭優勢,有助於爭取打入其他客戶供應鏈的機會,值得業者以更積
極的態度布局。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產業顧問 林柏齊)